7月19日,在第三次世界议长大会上,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了题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国际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发言。发言提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些宪法确定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为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我国在对积极推进千年发展目标进程,影响全人类发展的节能、环保等问题上,不仅予以高度重视,制定了相关政策和目标,而且不断研发和推广应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专利技术助推节能减排
“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7月20日,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我国已对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做了明确部署,对推进新兴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约有53%的二氧化硫排放来自火电厂,因此烟气脱硫技术研发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我国自主研发的30万千瓦级电石渣-石膏烟气脱硫装置已经在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自备电厂等企业成功运行,其已申请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25件,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硫约3万多吨,减少粉尘约2000多吨。
与此同时,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较为前沿的碳捕集技术研发方面,我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竞争。清华大学等十几家单位联合承担国家“863”重点项目“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技术”研发已初战告捷,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13件,列国内首位。利用该专利技术,华能集团在北京高碑店的二氧化碳捕集工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投入运行,每年可以捕集3000吨二氧化碳。
“发展节能减排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布局十分重要。”一位碳捕集技术研发人员告诉记者,我国在电厂脱硫技术研发时,发现大多数技术已经被国外公司的专利布局设下了重重“埋伏”,因此,在碳捕集技术研发上,要十分重视专利率先布局,发挥知识产权的优势,避免被动受限。
中国低碳之路任重道远
2009年,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我国火电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下降5.7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投资比重增至62.4%,提高5.8个百分点;6000千瓦以上风电场风力发电量2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4%;在建核电机组23台、总装机2540万千瓦,是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能源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初见成效,去年前5个月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620处,淘汰落后产能7540万吨。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有关报告,我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核心技术支持,而其中42种为我国目前尚未掌握的,这意味着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引进,这其中蕴涵着严峻的知识产权问题。
“走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之路,不但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需要,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指出,虽然近年来知识产权在低碳技术领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低碳技术专利总量少、企业申请少、向国外专利申请少、涉及核心技术的专利少等不足。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低碳技术领域形成和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友 情 连 接